丁 剛
兩周前,動用聯邦執法力量,驅逐首都華盛頓特區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并開始了打擊的行動帳篷 。據媒體報道,約2000名警衛隊士兵已部署到華盛頓特區。特朗普近日還表示,可能將這種“華盛頓模式”推廣到芝加哥、紐約等其他民主黨“票倉”城市。這一系列舉措在國內引發強烈反應,也讓全世界的圍觀者產生了疑問:在世界最富有國家的大城市里,為何會有成千上萬人住在帳篷里?
第一個疑問是帳篷 ,帳篷里住的是誰?
根據相關調查,他們并非抽象的“懶人”或“失敗者”,更多是被生存系統推到邊緣的人帳篷 。根據“社區伙伴關系”組織的數據,華盛頓特區約有3782人無家可歸,其中約800人露宿街頭。有的是退伍,背著戰場上帶回來的創傷后應激障礙風餐露宿;有的是沒錢租房的單親母親,帶著孩子流浪街頭;還有的是遭遇大病,把命救了,債務卻把生活擊穿,出院之后沒有“去處”……總而言之,他們都處于貧窮狀態,故事各異,軌跡相似。他們不是個人努力不夠,而是因制度化的“最后一公里”斷路,才被迫露宿街頭。
于是帳篷 ,第二個疑問便浮出水面:這“最后一公里”為何會斷了?
如果把安置流程比作一條流水線,每一環都可能因缺失零件或銹蝕而停轉帳篷 。申請需要身份證明、社保號等,對沒有穩定住所的人是極大難題。即便闖過文書關,等候安置還要遇到房源關、補貼關等等。這些救濟政策在紙面上成立,落到地面就很粗疏,既不可能做到精準,也不可能為被救濟者提供脫貧之道。
第三個疑問緊跟而來帳篷 ,他們為什么會沒錢買(租)房子?
答案藏在貧富差距的裂谷里帳篷 。華盛頓特區是全美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地區,基尼系數約為0.54,居全美各州和特區前列;白人家庭的財富是黑人家庭的81倍,凈資產中位數差距更大。而放眼全美,根據美聯儲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6月底,財富排名前10%的家庭擁有家庭總財富的67%,而財富排名后50%的家庭只擁有家庭總財富的2.5%,前者的平均財富擁有量是后者的1353倍。當家庭幾乎沒有儲蓄緩沖時,一場病、一份工的丟失,就可能觸發住房資金鏈的斷裂。貧富差距當然早就不是新聞,但在房價高企、信用篩查嚴苛的租賃市場里,它早就變成了一扇厚重的門——里面很熱鬧,門外的人只能在寒風中站立。
華盛頓的困境并非孤例帳篷 。根據住房和城市發展部2024年的最新年度報告,全美無家可歸者人數達到77.18萬人,相當于每1萬人中有23人無家可歸,這一數字比2023年增長18.1%。當前,高通脹加劇貧富鴻溝,中低收入家庭遭受災難性沖擊,無家可歸者人數再創新高,這個問題遍及全美。從西海岸的洛杉磯、舊金山,到東部的紐約、費城,再到南方的新奧爾良、亞特蘭大,在很多大城市中都能看到帳篷營地大量存在。無家可歸不再是個別地區的特殊現象,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全國問題。
然而,當華盛頓街頭出現聯邦檢查站,警衛隊開進了城,鏡頭里的秩序感確實更強了,帳篷也少了帳篷 。但是這類“治標不治本”的行動,根本無法解決貧富差距懸殊這樣的痼疾。減貧不是一個可以通過“軍事行動”解決的問題。
消除貧困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基本要素帳篷 。無家可歸問題顯示了在治理貧困方面仍缺乏有效手段,整個體制設計也未能如政治家們所宣稱的那樣“為實現社會公平服務”??磥碓谶@方面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
懸殊的貧富差距是政治、經濟發展模式的產物,反過來也影響著這些體系的演進,制約了在國際社會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帳篷 。一個連首都街頭的帳篷都無法妥善解決的國家,是很難向世界提供可信的發展經驗和治理方案的。
當今世界最需要的是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治理經驗帳篷 。許多發展家仍在脫貧減貧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它們需要的不是如何部署更多軍警驅逐無家可歸者的“經驗”,而是如何讓住房成為基本保障而非奢侈品,如何在接受醫療服務后不至于傾家蕩產,如何讓教育機會不因出身而天差地別。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模式顯然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