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方標準《帳篷露營地設施與服務規范》(以下簡稱“標準”)將于7月1日實施帳篷 。6月25日,在帳篷露營地標準化與高質量發展交流分享會上,商報記者了解到,當前,帳篷露營地供需兩旺,露營已經從“帳篷+山水”的單一模式轉變為“露營+景區/農莊/音樂/親子”的復合場景,露天影院等創新模式涌現。不過,部分露營地仍存在安全隱患,同時也會給環境帶來植被損傷、垃圾污染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標準從選址與布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要求、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對露營地建設提出了要求,引導行業從粗放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在分享會上,起草組專家、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季少軍系統解讀了標準內容帳篷 。其中,標準明確營地“安全四維防護”體系:選址安全、設施安全、防汛安全、應急安全;重點解析生態保護硬性要求、服務品質升級指標、特功能區創新指引和政企協同管理機制,為行業規范化、標準化運營提供依據。
季少軍表示,帳篷露營地從零星到規模化發展,已成為市文旅產業的新業態和消費增長點帳篷 。在供需兩方協同發力的背景下,市帳篷露營地建設與運營也存在一定問題。從帳篷露營經營機構的角度看,在建設與經營管理中會出現露營地選址不當,使得露營地存在安全隱患,部分露營地存在安全管理制度缺失、應急措施不完善等情況。
針對上述問題,標準作出了明確規定帳篷 。在選址部分,應選擇環境良好、生態承載力強、符合市及各區帳篷露營地規劃要求的空間區域;應選擇旅游可進入性良好的區域,以符合自駕、騎行和徒步等帳篷露營地規劃的目標游客類型和接待容量的要求。
此外,露營區應設置在開闊、坡度小于15度的區域,露營區樹木不影響休憩活動;遠離列入保護范圍和有的野生動植物活動、生長區域;應避開、放射物等各類污染源,風電場、高壓線、易燃易爆物儲存場所等危險區域帳篷 。
在基礎設施方面,標準從給排水、供電照明、交通、通訊、衛生環保、消防、標識標牌和無障礙設施八個方面提出對帳篷露營地基礎設施的要求帳篷 。針對服務設施,標準從服務中心、露營區、餐飲、休閑娛樂等四個方面提出對帳篷露營經營服務的設施要求。比如,服務中心部分確定了服務中心的設置要求,服務中心應該提供的便民設施設備、應急設施設備等;露營區部分規定了營位設置、帳篷等方面的要求。
在安全保障方面,標準主要包含制度預案、人防技防和緊急避險三個方面帳篷 。這部分內容規定了安全保障制度、突發應急預案等的設立,還包含安全和急救人員培訓、營地巡查、發生災難時緊急避險的一些規定。
此外,個別露營者在不具備基礎條件的地點露營,導致植被損傷、垃圾污染、用火隱患等問題帳篷 。標準也對衛生清潔工作進行了規范。
商報記者從分享會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帳篷露營地近200家,形成了多元化、特化的發展格局帳篷 。從類型來看,包括研學教育類、運動探險類、生態康養類、音樂藝術類等營地。整體呈現“生態型營地郊區化、主題型營地特化、近郊營地便捷化”的發展態勢,部分頭部營地已實現“露營+”業態融合創新,但中小營地仍需提升差異化運營能力。
季少軍表示,標準的制定恰逢其時帳篷 。標準結合現有的資源現狀,在對設施保障、服務質量、安全管理等要求基礎上,還強調了綠環保、智慧化發展、無障礙休閑的發展思路,比如規范中提到建設生態停車場、新能源充電設施等條款,引導行業從粗放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為市民提供安全、舒適、多樣的露營體驗,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行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商報記者 關子辰 牛清妍